走進一中
鄭州市第一中學校歷史
  責編:超級管理員    發布時間:2016-12-23
0

(一)、鄭州一中歷史沿革圖
圖1.jpg


(二)、斯文濫觴  文脈源遠

圖2.jpg

   天中書院,為我淵源。明甫先賢,受命危顛。明新亂世圖存,雖一繩學脈猶系,聚賢納士聲漸鶴鳴。其后輾轉,興衰殆由政治,其情可堪。四九玉宇澄清,國立孕育新生。四校聚首,一中華府,揚名中原。凡三易校址,三更其名。先遷文化之新區,次移南陽路之崗杜,后落腳于桐柏大道。選址八元之臺,拓土荊棘之間,福地無雙。府首凡幾,名師云聚。得育經天緯地之才,邑士有幸。四時清和,玉樹滿庭。先生學子,揚長繩以系日,追韶光學夸父。唯才是舉,明德明新。“憂樂天下“,杖策人生,兼容并包,學貫中西,融融乎,樂哉!耕耘圣事,薪火相續,名校姿容,九皋聲聞,豫地風流,厚重歷史,吾??蔀樽鹨?!

圖3.jpg
歷滄桑,書香氤氳成名街
沐風雨,薪火相傳奠基業

  天中書院是中原地區知名書院,由明崇禎時期鄭州知府倡導創建,當時在鄭州以及周邊郊縣影響很大。清乾隆十年(1745年)書院重修,十九年(1754年)改為東里書院。清光緒八年(1882年),鄭州知州王成德把東里書院遷至鄭州一處僻靜街道,并加以擴建重修。書院街由此得名。

圖4.jpg

  民國十三年(1924年)初依托東里書院創建了鄭縣縣立初級中學。1929年,改名為“鄭州市立初級中學”。 1930年,市政府委派著名教育家姚明甫擔任校長,將學校改公立為私立,校名也改為鄭州市私立明新中學。明新中學有著明確的教學理念,并將它寫入校歌。隨著明新中學的不斷發展,“明新明新,明德新民,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去人欲存天性,明體用勤修省,明吾明德,日新又新,擇善固執,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立己立人,止于至善,立己立人”的教學理念愈加深入人心。1937年,明新中學又增加了高中班,成為當時鄭州一所較為完善的私立中學。

 (三)、勵精圖治  奮力開拓(1949-1966)

   “1949--1966”,這是孕育、誕生、發展、壯大的十七年,也是開風氣之先、繼往開來的十七年。

1、和風起,玉宇澄清新校生
     御風行,應運順時譜新篇

  1948年10月22日,鄭州解放。1949年元月,當時的中共鄭州市委和市人民政府籌備建設一所市立新高中。1949年3月5日,一所名為“鄭州市立高級中學”的普通高中在原明新中學舊址——鄭州市書院街宣告成立。這所高中由當時的鄭州一中(原鄭縣中學)、鄭州二中(原國立十中)、鄭州三中(原林縣中學)和私立明新中學四校高中部合并而成。1953年3月,易名為“河南省鄭州第一高級中學”,由省市實行雙重領導。同年9月,遷往文化新區。1956年8月,遷至南陽路崗杜街。1958年8月,更名為“河南省鄭州市第一中學”(簡稱“鄭州市第一中學”或“鄭州一中”)。 1960年8月,由崗杜街遷至桐柏南路35號。 “三易校名”和“三遷校址”,構成了鄭州一中曲折發展的歷史軌跡,見證了黨和人民政府對這所普通高中的高度重視和熱切關懷,也見證了新中國近現代教育的發展歷程。

圖5.jpg
桐柏南路的舊址校門、校舍照片;

 

圖6.jpg

學生畢業合影留念

2、重涵養,恒常理念名校興
   秉校訓,濃厚文化底蘊顯

  經過多年的摸索實踐,鄭州一中逐步形成“尊重教學規律,尊重學習規律,務實求真,明確細節,精講多練,補充完善,自主學習,全面發展”的教學理念。1964年初,學校又將自己的教學理念概括為“實事求是、埋頭苦干、精雕細刻、養之有素”十六個字,繼而沿襲發展成為鄭州一中的校風。

  從建校之初提出“自學輔導教學法”,到60年代數學教研組的“學生數學競賽擂臺”,再到現在的現代化的鄭州一中“自習課建設”,倡導學生“自主學習”理念貫穿60年的風雨發展歷程,從來沒有間斷過。“智力靠自我開發,身心靠自我磨礪,人格靠自我塑造”,成為一中辦學的一大“特色”,也成為從這所名校走出的學子身上深深的印記。他們對自我的把握,對學習的探討,思維的活躍,突出的獨創能力都得到全國各知名高校欣賞。因鄭州一中發展迅速,成績優異,1959年,學校被確定為河南省重點中學。1963年8月,被省教育廳確定為優先發展的重點中學。

圖7.jpg

  1960年6月,鄭州一中數學教研組以先進集體代表的名義出席全國群英會,受到國務院的嘉獎,該組所總結的經驗和成果,被當時的國家教育部部長楊秀峰同志贊譽為“教育革命中的一朵紅花”;

 

(四)、十年浩劫  弦歌不輟(1966—1978)

 
   憶文革,十年崢嶸歲月稠
   自難忘,風雨傳承幾蒼茫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鄭州一中在長達十年的歲月里陷入了災難的深淵,成了“重災區中的重災戶”, “黑重點中的重點”。首當其沖的是廣大教師,僅有百余名教職工的單位,就有24人被揪斗、游街,22人住進了“牛棚”,5人被毒打,2人被迫害致死;教學樓的窗戶玻璃被砸壞了800多塊,圖書館中的藏書被盜走30000多冊,實驗室的儀器和保管室的體育器材損失了三分之二。鄭州一中“實事求是”的校風消失了,尊師愛生的傳統不見了,正常的教學秩序被破壞了,所制訂的一切規章制度都蕩然無存。

    1976年10月鄭州一中的師生員工同全國人民一樣歡欣鼓舞,精神振奮,熱情地投入到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斗爭中,投入到撥亂反正的斗爭中,投入到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中,投入到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的改革中,直至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偉大祖國的歷史又翻開了新的一頁,鄭州一中又迎來了萬木爭榮、百花競放的春天!

圖8.jpg

 

(五)、搶抓機遇  再辟樂章(1978—1988)

    1978年12月,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為標志,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期,與共和國同齡的鄭州一中也步入了一個長足進步的新時期。學校領導解放思想,抓住機遇,謀劃發展,廣大教職工振奮精神,全校上下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團結一致,努力工作,干事創業。學校迅速走出十年文革的陰影,不斷改善辦學條件,認真研究教育教學規律,各方面工作都迅速起步并取得了一系列較為顯著的教育教學成績。

1、又日新,精益求精創一流
   煥新顏,日新月異鑄精品
  
    1978-1988年這一時期學校集中力量進行了校園改建。因原有的校舍都是1959年所建,規格低、質量差,后經“文革”的損毀更顯破舊不堪,嚴重制約著學校的發展。學校領導班子解放思想,決定徹底改建校舍。1984年,學校制訂了《鄭州一中改建整體規劃》,爭取上級支持,多方籌措資金,堅持超前性、科學性、連續性和教育性的原則,嚴抓建筑質量,分步實施,期期有項目,年年上臺階。新建了圖書樓,擁有藏書7萬余冊,并逐年增添新的書籍、報刊雜志,新建了實驗樓,并不斷更新設施、儀器,還新建了辦公樓、2號家屬樓、3號家屬樓等,校園面貌煥然一新。1988年,學校投資2.5萬元建設了語音教室,同時又自力更生,自制裝配了一套簡易語音教室,基本滿足了學校電化教學的需求。

圖9.jpg

2、細籌謀,固本強基百年業
   精規劃,繼往開來繪藍圖
   
    改革開放之后的十年中,鄭州一中的辦學規模經歷了從不斷調整到相對穩定這兩個階段。
    從1978年到1983年為不斷調整階段。“文革”中,普通中學的學制先是四年制,后又改為五年制。鄭州一中從1968年開始招收初中生,直到1978年才停招。之后又有高中由二年制向三年制的過渡。1978年春,共有23個班(一年級7個,二年級6個,三年級4個,四年級6個),學生人數1463人。當時中學實行五年一貫制(初中三年,高中二年),當年無畢業班。這一年秋季停招初中生,學校共27個班,高二6個班,高一7個班,初三6個班,初二8個班,學生總人數1770人。1980年,鄭州一中恢復省重點高中,高一、高二兩個年級各12個班,在校生共1492人。1981年,高中學制改為三年制,學校規模為24個班,三個年級各8個班,故1983年沒有畢業班。

    從1984年開始,鄭州一中的規?;痉€定為三個年級各8個班,共24個班,總人數也穩定在1500人左右。

3、淳校風,積極唱響主旋律
   講文明,革故鼎新促發展
 
    校風建設是鄭州一中整個八十年代的主旋律。八十年代初,每個新學年新生入學之初,校長王隱邨都要進行“憶校史、講校風”的教育,使學生明白這所名校的好傳統、好風氣,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追求標準。作為校風建設的突出成果,就是教風和學風的形成。1980年,學?;謴椭岸嗄晷纬傻牧己眯oL:“實事求是,埋頭苦干,精雕細刻,養之有素。”在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鄭州一中教育教學的共性特征逐漸凸顯出來,概括而言就是“忠誠事業、教書育人、治學嚴謹、務實求真”的教風;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共性優點也逐漸鮮明起來,概括起來就是:“全面發展、勤奮好學、爭先創優、朝氣蓬勃”的學風。校風、教風和學風相互貫通,成為鄭州一中最大的優勢,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成為鄭州一中永葆活力、不斷創造新輝煌的精神力量。

4、重教學,端正目標邁步躍
   顯特色,獨樹一幟鑄名校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學?;謴土私虒W中心地位和以教學為主的原則,強調必須按教育規律辦教育,堅持不分快慢班,不設重點班,不招復讀班,始終把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作為學校工作的重點。在正確的教學思想指導下,學校切實抓好教學管理,高度重視并堅持搞好教學常規建設,認真執行教學計劃,扎實搞好教研活動,及時進行總結分析。從而保證了教學秩序的穩定,實現了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為學校贏得了社會的普遍認可和贊譽。連續多年,鄭州一中錄取新生的分數線在全鄭州市乃至全省排名第一,北大、清華浙大、中山、上交大、華中科技等名校都將鄭州一中確定為優質生源培訓基地。

圖表:在國內學科競賽中,也是收獲頗豐:

表格1.png

 

(六)、夙興夜寐 全面發展(1988—1998)

    段首語:1988年至1998年是鄭州一中發展史上至關重要的十年。在這十年當中,鄭州一中以培養新世紀人才為己任,注重學生的素質培養和人格塑造,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學校歷年高考成績穩居全省前列,一中學子在學科競賽及其它各類比賽中也有較為理想的表現。這十年,是鄭州一中的教育教學理念不斷成熟,趨于完善的十年,也是鄭州一中從崛起到騰飛的十年。

1、細規劃,巍巍學府展宏圖
   營氛圍,金聲玉振頌新曲
  
    在校園改建中,鄭州一中始終堅持四條原則:超前性原則,科學性原則、連續性原則、教育性原則。自1989年至2001年,經過12年的精心美化,鄭州一中的校園三季有花,四季常綠,“春意早臨花爭艷,夏蔭濃郁好乘涼,秋色多變看葉景,冬季蒼翠不蕭條”,真正成為了一處學習的勝地。

    1984年以后,學校電教館發展迅猛。作為省教育主管部門命名的“河南省電教試驗學校”,鄭州一中嚴格按照提高型學校的標準對電教設備進行配置。在原有簡單設備的基礎上逐步擁有了現代化的語音室、聽音室、閉路電視、軟件制作、衛星接收天線,大屏幕多媒體教室、電子備課室、多功能報告廳、校園網絡和一套小型微波發射設備等。鄭州一中由此被原省教委評為“河南省電化教育一類學校”。

    1995年6月25日《光明日報》在2版頭條刊登了《孩子在鄭州一中,我們放心》為總標題的文章,其中一個小標題就是《校長手持教學傳輸系統遙控器,全校課堂實況盡現眼前》,文章對學校先進的教學設施和教學手段給予了肯定。

2、歷風雨,辦學規模逐步增
   經考驗,和諧發展重穩定
  
    改革開放以來,鄭州一中的辦學規模經歷了不斷調整、相對穩定,到擴大發展三個大的階段。

    1984年至1994年,學校辦學規模相對穩定,一直是24個班,分為三個年級,每個年級8個班,學生總數保持在1500人左右。正是基于這十年的穩定,鄭州一中的教育、教學等各項工作才在此后不斷攀上新的臺階。1992年、1993年、1994年一連三年,鄭州一中在國際學科奧林匹克競賽中連獲3塊金牌。

    從1995年開始,鄭州一中進入了“擴大發展”階段,開始探索興辦分校。2001年末,市政府及主管部門決定把學校向外搬遷。鄭州一中在辦學規模上的這三次大的跨越,也正是鄭州一中崛起和振興的臺階。鄭州一中在辦學規模上所走過的里程,是社會主義祖國改革開放歷史的印證,是人民教育事業發展的印證。

3、新理念,素質教育明明德
   勤探索,深化教改助教學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鄭州一中努力端正辦學思想,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從而保證學校在正確的軌道上闊步前進,健康發展。

    從1985年的《改革方案》到1995年的《鄭州一中教改實驗方案》,鄭州一中不斷進行教育探索、深化教育改革,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必須實施素質教育才是正確的辦學方向。從92屆至95屆,學校連續四屆超額完成了市教委下達的管理目標,升學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從1992年至1994年,鄭州一中連續三年在國家學科奧林匹克競賽中榮獲金牌。1996年《鄭州一中素質教育方案》的出臺,使鄭州一中展開了素質教育的探索實驗。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正式發布,鄭州一中根據這個“決定”的精神,在總結探索的基礎上,進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階段。

圖10.jpg

4、求跨越,緊抓教學嚴要求
   貴創新,新型課程顯成效
  
    改革開放以來,鄭州一中始終把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擺到最重要的議事日程上。學校在教學改革中一脈相承的理念是:從轉變觀念入手,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樹立正確的質量觀;以“減輕學生負擔,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為檢驗標準,改革教學內容、改革課程結構、改革教學方法、改革教學組織形式,其根本落腳點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充分發揮個性特長。

    1991年4月鄭州一中推出了《鄭州一中教改實驗方案》。同時,學校在教學組織形式上進行著不斷的探索、創新。“調節式”教改實驗,“分層次”教學實驗,英語“四種課型”的教學形式,以及研究性學習的實驗都是在這個時期形成并逐步成熟起來的。

圖表:
附:調節教學觀摩課安排
鄭州一中95—96學年下期調節教學觀摩課安排

表格2.png

附:國家學科競賽獲獎情況一覽表

  楊保中   第三十三屆(1992年)國際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

  李林波   第二十四屆(1993年)國際中學生物理奧林匹克競賽金牌

  韓  巖   第二十五屆(1994年)國際中學生物理奧林匹克競賽金牌

  陳以昀   第三十屆  (1998年)國際中學生化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

5、高標準,整體優化強素質
   "老帶新",著重培養新青年

    鄭州一中的教師隊伍建設都是在認真落實知識分子政策的前提下,圍繞著“政治上信任,工作上依靠,生活上關懷,思想上嚴教”這“二十字原則”進行的。黨的十四大的召開及隨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發表,開創了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局面。鄭州一中的教師隊伍建設為適應新形勢發展,確立了新的指導原則: “堅持整體優化,重在培養青年”。

    與此同時,學校還認真貫徹落實《“老帶新”制度》、《“二五八名師工程”設計方案》、《“二五八名師工程”后備名師培養管理實施方案》。兩個“方案”對有志于成為新世紀名師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標。1998年底,根據上級教育部門的有關指示精神,鄭州一中從本校實際出發,又制訂了《教師繼續教育實施條例》,正式啟動“繼續教育工程”,開創了師資隊伍建設的新局面。在“堅持整體優化,重在培養青年”原則的指導下,鄭州一中基本形成了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相對穩定、充滿活力”的教師隊伍。

6、創格局,以德育人潤無聲
   嚴校紀,一中精神遠名揚
  
    整個九十年代,鄭州一中都在認識和實踐上深化德育工作改革。經過一個階段的探索和總結,最終形成了符合高中學生實際、具有操作性和實踐性的“四、三、三、三”模式:以“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為目標,以“三教”(以四項基本原則為中心的政治教育,以愛國主義為中心的思想教育,以中學生行為規范為中心的品德教育)為內容,以“三寓”(德育寓各種教學之中,德育寓各種活動之中,德育寓社會實踐之中)為途徑,以“三建”(德育的理論建設、隊伍建設、制度建設)為保證,以“三自”(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為特色。多年的實踐證明,這是一個具有鄭州一中特色的、切實可行的格局。

    進入九十年代,學校對校風以及教風、學風建設高度重視。“鄭州一中精神”在這個時期形成,學校把最能體現鄭州一中校風、教風和學風的內容濃縮為“勤、嚴、實、真”四個字,并以此作為“校訓”。優良的校風,嚴明的校紀是鄭州一中的精神財富和辦學特色,是鄭州一中不斷發展的精神動力。

 

(八)、日就月將  闊步跨越(1998—2009)

    段首語:九八揮手去,零九悄然來。世紀相交接,天地放光彩。倉廩實則知禮節,物豐盛則教育興。欲共享資源之優勢,圓民眾夢想。遂移校址于中原之西,其年后高樓林立,秩序井然,綠草成茵,設施完備。任求學或躬耕,可賞游魚碧水,可觀新木紅英,與同窗指點江山,與志士暢談未來,奮斗激情自然生發。

    憑好風盡力騰飛,懷理念宏圖大展。數十載嘔心瀝血,昌明跡象俯首皆是??芍^:聲名遠播兮,全國百強中學三開其門;攜手共進兮,莘莘學子足跡遍天涯;戰績輝煌兮,金牌榜再添“兩金一銀”;日臻完善兮,“ST”體系成效凸顯;全面提高兮,愛的文化校園芳芬。

1、遷校址,中原西路展風采
   納賢才,鄭州一中擴規模
  
    2002年,學校向有關部門正式申請擴大招生規模,并于第二年得到鄭州市政府的正式批準。2003年8月,鄭州一中新校區建設正式啟動,選用清華大學的設計方案,嚴格按照正規招標程序,選定河南省第一建筑公司、河南省第二建筑公司等六家具有正規資質和強勁實力的建筑單位承建,并由海華監理公司和宏大監理公司負責相關事宜。2004年5月18日,六家建筑單位開進新校區建筑工地,并舉行了盛大而隆重的開工典禮。省市區有關領導出席了開工典禮并講話祝賀。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新校區的建設初具規模,2005年8月部分投入使用,并圓滿地完成了第九屆全國中學生運動會的田徑、游泳賽事的任務。2005 年 9月,新校區的建設基本竣工并投入使用,2005年暑期招生的新生如期在新校區上課。

2、綻笑顏,學子攜手步名校
   捷報頻,學科競賽結碩果
  
(一)、教育成果穩中有升

    一中的高考升學率一直保持著較高的水平。1998年到2001年,高中畢業生會考合格率每年都超過了96%,省專線人數在300—350之間,遠遠超過了教育局的上線指標,而50%—60%的重點高校錄取率,每年平均超過70人的保送生更是讓人刮目相看。本科錄取率由2002年的89.6%到2008年的96%,重點錄取率由2002年的61%到2008年的超過70%。升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學生每年都在20個左右,僅2008年一年,考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國內名列前茅的高等院校的人數就超過了200人。1998年以來,一中為各類高等院校輸送了近6000名優秀高中畢業生,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等全國知名院校輸送超過2000名優秀人才,不少學子走出國門,到香港中文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美國耶魯大學、科爾蓋特大學等國際名校就讀,鄭州一中人的足跡業已遍布世界各地。

圖11.jpg

(二)、競賽教學捷報頻傳

    競賽教學一直是鄭州一中的傳統優勢。1992年,數學教練張時今指導的學生楊保中代表中國隊出征,摘得了第33屆國際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締造了鄭州一中的第一個神話。1998年之前,鄭州一中已取得三塊國際奧林匹克學科競賽的金牌。1998年之后,學校加強競賽課程的實施,逐漸形成了一套適合自己的競賽教育模式,擁有一個實力雄厚的教練團隊,競賽成績如芝麻開花節節高。至2008年,參加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奧林匹克競賽的學生,獲得省一等獎的有450人,獲得國家一等獎(含入選國家隊、冬令營)的超過40人。

3、重細節,老壯中青同進步
   精雕琢,德學雙馨育棟梁
  
    2002年,鄭州一中積極響應“十六大”提出的“雙服務”教育理念,在廣大教職工中廣泛樹立了“忠于職守,敬業愛崗,一切服務于學生”的新觀念。堅持深化“五個一”工程,開展“三進”活動,進一步增強了全體教師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自覺性。為進一步提高教師道德水平,學校還建立了完善的監督機制,引導學生客觀公正評價教師,廣泛征詢學生和家長對教學的建設性意見。此外,學校從實際出發,以增強教師的發展力為目標,實行分類管理,為不同類型的教師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活動舞臺和發展機制。工作之余,學校還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在豐富教職工課余生活的同時,更在細節上體現了學校領導對教師的關愛。

4、漸完善,“ST”體系彰特色
   呈異彩,“綜合素質”步步高
  
(一)、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精神”,開發獨具特色的“ST”教學體系。

    人格獨立和自由發展應該是所有教育的最根本目的。為此,學校做了多方面的積極嘗試。至2008年,已經形成了一套以保護學生積極性、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為基礎,以“獨立、自主精神”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以個性化發展為趨勢,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目標的完整的“ST”教學體系。

    “ST”是“Separately+Together”的縮寫,原意合餐、分餐,即指整體統一和部分個別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學校從“喚醒自主意識、提高自主能力、強化自主精神”三方面,以及“生活上自我服務、成長上自我教育、功課上自主學習、組織上自我管理、人格上自我尊重”五層次著手,逐漸探索、提煉形成了學科奧賽、研究性學習、講座課程、分層次教學、課程選修五個比較完善的校本教研特色。此外,“ST”教學體系還為新課程方案在學校的實施提供了較好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

(二)、注重學生道德建設,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進一步發展并完善了以“四有”為目標,以“三教”為內容,以“三寓”為渠道,以“三建”為保證的“四、三、三、三”德育格局。這一格局本著德育工作的針對性、主動性和實效性原則,構筑了較為完整和豐滿的德育活動體系:1、開展并繁榮學生的社團活動:成立了《心泉》文學社、《心韻》詩社……2、開展并豐富常態化的思想教育和服務活動:詩文誦讀活動、演講、辯論活動、敬老愛心活動、義務站崗值勤活動、“九·一八”主題班會等。3、開展并深化學生組織自主的管理活動:寢管部、伙管部、社團文化部等。4、開展并強化學生參與的校政活動:教學懇談會、校政對話日、學生評教調查。

友情鏈接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 鄭州一中官方公共服務微信號:zzyz_wx | 豫ICP備15033550號
版權所有:鄭州市第一中學 地址:鄭州市中原西路182號 招生咨詢電話:0371-67882269 辦公室電話:0371-67882200 教務處電話:0371-67882208 掃碼關注鄭州一中微信公眾號
亚洲一区小说区中文,凹凸世界第三季影院,99re热视频这里只精品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